为深入了解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沿,拓展科研视野,8月15日,汉江师范学院 “秦巴百草学堂”实践小分队师生一行赴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交流。此次活动旨在搭建高校科研团队与现代农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实地学习规模化、智能化生产技术,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标本展示促交流,共议栽培新模式及废菌棒资源化
交流伊始,“秦巴百草学堂”师生团队首先展示了在秦巴山区采集的多种野生菌类标本,如颜色鲜艳的紫罗兰钉菇、营养价值丰富的牛肝菌等,以及实验室人工培育的特色菌种,如美味可口的桃红侧耳、药用价值高的紫芝等,展现了秦岭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一环节引发了热烈讨论,讨论的核心聚焦于实验室研究与工厂化生产这两种模式的差异与互补。师生们分享了实验室小规模栽培在菌种筛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以及精细化操作的经验。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详细介绍了其大型工厂化生产在流程优化、环境智能控制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通过交流,师生们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以及工业化生产对技术集成和管理规范的高要求。
尤为引人深思的是关于废菌棒处理的探讨。面对企业每日产生的大量废弃菌棒,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必鹏分享了其目前正在探索的多种资源化再利用途径,也坦言仍需更高效、更经济的解决方案。这一议题引发了实践队员们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甘露老师也表示:“废菌棒的有效处理不仅是企业环保的必要需求,更是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回校后,我们会积极探寻科学可行的再利用方案,期望能为产业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二、震撼体验规模生产,“智慧土办法”启迪创新思维
进入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巨大的厂房内整齐码放的十几万袋菌棒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小分队在实验室使用的几十袋小型菌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庞大规模和工业化生产的震撼力量。
参观中,队员们对一个创新细节印象深刻:企业用于液体菌种培养的大型容器,采用了常见的食品级PET饮用水桶。小分队成员发现,这种“土办法”体现了实用智慧:采购成本低廉、易于获取;开口较小能有效减少杂菌污染风险;同时具备耐高温高压特性,满足灭菌要求;且桶体轻便,便于周转和堆叠。这种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被同学们形象地称为“工厂版的巨型锥形瓶”。
“这个小小的改进让我们深受启发,”队员李莞感慨道,“把常见的物品用在专业生产上,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大大降低了成本。它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要高科技堆砌,将基础理论和现实需求巧妙结合,同样可以推动技术进步。这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对于我们的科研实践,尤其是思考如何让技术更落地、更实用,非常有借鉴意义。”

三、产品创新开眼界,富硒研究寻突破
在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展示中心,琳琅满目的创新食品令师生们大开眼界。大家惊讶地发现,最常见的香菇,通过现代加工技术,已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产品线:提鲜增香的香菇酱油、健康美味的香菇饼干(脆片)、新颖独特的香菇奶茶以及注重养生的香菇养生茶等。这些产品打破了大家对食用菌传统食用方法的认知,充分展示了产业链延伸和科技赋能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
企业负责人介绍,精深加工是提升食用菌产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方向。这恰好与“秦巴百草学堂”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高度契合。带队老师甘露博士特别提到:“我们的实验室目前正聚焦于‘富硒竹荪’的研究。我们不仅希望提升竹荪中硒元素的含量,更关注这种富集过程对竹荪本身口感风味、营养成分的影响,探索其在健康养生方面的突出价值。这次看到了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普通香菇开发成如此多样的产品,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方向性启示。”

此次诚友之行,对“秦巴百草学堂”的小分队成员而言,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实践,更是一次启迪未来科研思路的认知升级,从课堂走进产业前沿。学子们从实验室环境跃入真实的生产场景,深切体会到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废菌棒的再利用、低成本创新的解决方案、精深加工的广阔前景等,都为后续的研究选题提供了鲜活的、接地气的现实方向。
“秦巴百草学堂”的师生们满载着交流的收获、学习的震撼和未来的展望离开了诚友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实践像一粒种子,深植于心。他们将带着产业一线的真实问题回归实验室,开始围绕废菌棒资源化、富硒菌类高值化等方向进行更深入、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探索研究,努力以青年智慧和科研力量,服务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秦巴山脉的菌类资源,正等待着这群青年去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

同时,此次交流和参观活动亦属于化环学院生物专业访企拓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化学院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为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并为其提供有力支持。
【审核:成传明 编辑:吴小龙 责编:成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