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黄精生态密码 我为黄精搬个家”主题实践活动在天津路第二小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打造了一堂跨越古今、融通文理的生态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次活动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青·蓝”科教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基于武当中医药文化的大中小学协同育人的特色实践项目。

探秘篇:古今智慧碰撞
活动伊始,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情景剧“黄精的求救信”,生动展现了野生黄精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古籍探秘环节,带领小学生研读《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中的种植智慧。“以块茎植之,易生而繁茂”的古法种植原理,与现代科学种植技术不谋而合。
观察挑战环节别具匠心,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叶-茎-根-芽”四维观察法,绘制出充满童趣的科学绘图。那些“像鸡头的根”“戴帽子的小芽”等形象记录,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观察视角。

规划篇:学科融合实践
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模拟种植游戏,用磁力贴圆片推演最优种植密度,最终确定的“合理株距”方案,实现了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这既巩固了面积计算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思维。
实践篇:劳动教育育人
种植实践环节,汉江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手把手指导小学生完成从块茎处理到定植、覆土的全流程操作。独创的”一浇二挖三放四盖“种植口诀,让复杂的农事操作变得简单有趣。最后的成长承诺仪式上,全体学生宣读守护誓言,建立了长期观察责任机制。

协同育人:打造教育共同体
天津路第二小学周国辉老师表示:“‘高校专业支撑+小学落地实践’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石榴红青禾苑’药用植物保育基地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据悉,该项目整合了生物、文学、数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是汉江师范学院“基于武当中医药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的重要实践环节。
学院分党委书记腊国庆强调:“本次活动实现了双向赋能,既服务了基础教育发展,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对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而言,这次实践有效锻炼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师范教学技能。"
未来,双方将在武当中医药文化课程开发、联合教研机制建设、科普教育拓展等方面深化合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审核:腊国庆 编辑:吴小龙 责编:腊国庆】